24K小说网 > 我想宅在初唐 > 第137章 分析

第137章 分析


收到平阳的信,李世民并不意外。因为高句丽对大华宣战的事,高句丽还得意洋洋的给大唐发了一封国书告知。

  朝堂上大臣什么样的心思都有。

  武将们觉得,高句丽给大唐发国书,那是在炫耀,是在嘲笑大隋,更是在嘲笑大唐。应该同大华一起,灭了高句丽。

  另一些人觉得,这只是高句丽和大华的事,大唐没必要参与,明哲保身。

  还有一些阴险的,应该帮助高句丽攻打大华,不用猜,肯定是世家的人才会这么想。

  但他们可没说出来,要是传入大华的耳朵里,万一大华脑子一抽,直接灭了他们,想说理都没机会。

  朝堂乱作一团,大臣之间吵翻了天,心烦的李世民宣布退朝。

  但留下了房玄龄他们几个,还有李靖等武将。

  甘露殿内,李世民把平阳的信给大家传阅,询问大家的意见。

  李靖他们几个武将开心了,直接向李世民请命:“皇上,臣认为该打!臣恳请做为先锋!”

  程知节尉迟恭等武将也不甘落后的请任前锋一职。

  但尚书右仆射高俭却建议大唐不该参战,理由是刚刚经历过旱灾和蝗灾,民生还未恢复。

  大军未动,粮草先行。但大唐现在缺的就是粮草!

  虽然有大华的贸易支持,但也只是刚好满足大唐的百姓,略有一丝剩余,对于大军所需,只是杯水车薪。

  房玄龄却有不同意见,他对高俭说:

  “士廉,信中说明了,大唐可以获得两国所有的战利品,就包括缴获的粮食,大华只需要矿产。所以,我们只需提供大唐到高句丽这段路程的粮草即可。”

  “圣人云:争地以战,杀人盈野;争城以战,杀人盈城!此所谓率土地而食人肉,罪不容于死。”

  高俭仍然不同意战争,他心里一直都是儒家仁义那一套,所以搬出了孟子。

  这句话啥意思?

  在争夺土地的战争中,被杀死的人布满战场之地;在争夺城池的战争中,被杀死的人遍布城中,这就仿佛是有人率领这土地来吃人,罪行已经大到就算将他处死刑罚也太轻的地步了。

  他用这句话来形容,擅自对高句丽发动战争,血流成河。发动战争的人罪无可赦!

  高俭不是一个贪权夺势的人,他说这些话也没有其他目的,都是出自本心。

  所以李世民他们虽然生气,但也不能怪罪于他,只能心里骂一句:“酸儒!”

  又是一个被假学荼毒过深的人。

  孔颖达站出来支持高俭,他认为皇帝应该以仁义治天下,不可好战,好战必亡。

  有这两个搅屎棍在,甘露殿的会议不欢而散。

  郁闷的李世民只得回信,告诉平阳这边的问题。

  他是真的想打高句丽,高句丽是立在李世民心中的一根刺。

  以他的眼光来看,高句丽一直对中原汉土虎视眈眈,时刻都在找机会想咬下中原汉土的一块肉。

  必须把高句丽扼杀在萌芽中,他觉得隋朝三征高丽是对的,只不过因为隋炀帝太过激进,造成三次失利最终叛乱四起亡国。

  李世民的信转到了李宽手中,不免嘲笑着高俭的迂腐和李世民的无能。

  在平阳警告意味十足的眼神中,李宽不得不闭嘴。

  嘲笑归嘲笑,李宽还是想让大唐出兵。

  不是他要巴结大唐,只是大华的兵源实在太少了,他想要完全夺下百济高句丽的矿产,如果新罗也能拿下,就更好了。

  不过新罗也只能想想,现在新罗和大唐还处于蜜月期,大唐不会让李宽入侵新罗的。

  为了能让大唐出兵,新罗以后再说。

  李宽努力回想前世李世民为什么出兵高句丽,貌似就是新罗向大唐求援,加之高句丽不断骚扰边境,造成大唐民怨四起,李世民才出兵高句丽。

  不过因为气候原因,冬季不得不退回大唐,征讨失败。

  最后还是李治,趁着高句丽内乱,一举灭了高句丽。

  李宽勉强想出了三个理由,他对平阳说:

  “姑姑,你告诉李世民,我能提供大唐出兵的三个理由。”

  “哦?说来听听!”除了平阳,别墅里其他人也好奇的竖起耳朵,想听听李宽的高见。

  “首先,高句丽地理位置战略性突出。

  加上它与突厥、吐蕃等游牧民族不同,高句丽同大唐一样,也是农业国。

  在地方上稳扎稳打,力图站稳脚跟。

  高句丽野心不小,一方面针对百济、新罗,时刻想灭了两国,以达到开疆扩土。

  另一方面与突厥暗通款曲,企图染指中原大地。

  如果两者联合在一起,就会对中原王朝形成包夹之势,对于大唐来说,高句丽危害太大!

  其次,高句丽的存在破坏了中原大一统王朝的宗藩制度。在大唐看来,其他国家都是属国小弟,

  只要向自己这个大哥朝贡,我就罩着你,结果在现在,高句丽表面对大唐客客气气。

  实际上却不听王令,挑衅天子威严,更是无视李世民的警告,处处针对大唐属国新罗。

  小弟被打,大哥不出头,以后谁会听话?所以高句丽必须挨打。

  最后,也就是领土问题。

  高句丽建国基础是在汉家土地上,也就是说高句丽所在辽东一带本就是中原领土的一部分。

  这部分土地可以作为分封地,但要受到中原王朝管辖,承认是中原王朝一部分。

  高句丽不仅没有臣服中原王朝,反而屡屡在大唐边境挑事,不打你打谁。

  况且,各朝帝王若称正统,都视领土为禁忌,不敢有一丝一毫损失。

  高句丽企图‘窃取’土地的行为,如果大唐想要得到君明贤臣的美名,那自然不能坐视高句丽此等卑劣行径不管。”

  所有人对这三个理由都非常认同,李渊也是悟了,说到:

  “无论是我还是世民,还是秀宁也好,或者说大唐所有的将领。都觉得必须消灭高句丽,但却有无法明了为什么会怎么想。

  现在听到静闲的一番解说,心中云开雾散,终于明白为什么必须如此。”


  (https://www.24kxs.net/book/2711/2711022/11110996.html)


1秒记住24K小说网:www.24kxs.net。手机版阅读网址:m.24kxs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