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4K小说网 > 祖传中医上中医药大学 > 第207章 《医理真传》(本章有门槛,不喜可跳过)

第207章 《医理真传》(本章有门槛,不喜可跳过)


李介宾所看一本网文小说中的陈老魔曾经说过,疾病,无非阴阳者也。

  郑氏在《医理真传》序言中明言:“医学一途,不难于用药,而难于识症,亦不难于识症,而难于识阴阳。”

  所以修书《医道真传》、《医法圆通》、《伤寒恒论》三部曲,以“明仲景立法垂方之苦心,亦足以补修园先生之未逮。”

  火神派的口号没打出来之前,郑氏一直被认为是与曹颖甫、陆渊雷等人齐名的伤寒学家。当时的北京中医学院任应秋教授,还专门在近代伤寒流派中肯定了其学术地位。

  辨一切阳虚,与辨一切阴虚,然后才能言扶阳之法。

  观郑氏之作,先论气血盛衰,再论阴虚阳虚,其辨列之详尽恰恰针对时弊。

  夫气有余便是火,火旺者阴必亏。(丹溪言论)

  气不足便是寒,寒盛者阳必衰。

  后贤改用滋阴降火之法,是套人参白虎润燥救阴诸法。

  而以之治气有余之症,法则可从;若用之于气不足之人,则失之远矣。

  郑氏乃详细列举阳虚、阴虚之辨,然后补当时医家疏漏之处。

  阳虚的人,阴气自然就会旺盛。这里的阴气指的是水旺,也就是血多。血多会导致气衰,这就是阳虚的原因。

  阳虚的人虽然会出现一些类似实火的症状,但实际上这是虚火,和实火是不一样的。

  实火是外来的邪气进入阳经,抑郁导致的;而虚火是阴气上升,阴气就是水,水中的先天之阳就是气,所以叫虚火。水气本来应该往下流,往上走就是逆行,这其实是因为君火(心火)太弱,不能镇压,才会上升而致病。

  阳虚的人,面色和嘴唇都会苍白没有神采,眼睛闭合;

  喜欢躺着,声音低微,呼吸短促,少气懒言,身体沉重;

  怕冷,口吐清水,饮食没有味道;

  舌头青色光滑,或者是黑润青白色、淡黄润滑色;

  嘴里满是津液,不想喝水,就算喝水也喜欢热的,大小便正常;

  脉象浮空,细微无力;

  自汗,四肢发冷,指甲发青,腹痛,阴囊收缩。

  这些都是阳虚的真实表现。用药就应该扶持阳气,抑制阴气。扶持阳气包括上、中、下三焦,比如用桂枝、人参、黄芪,扶持上焦的阳气;用姜、蔻、砂仁,扶持中焦的阳气;用附子,扶持下焦的阳气。

  不过呢,也有一些情况和实火比较相似,这也得给大家讲讲。

  阳虚的症状里,有人会面红如朱,看着像实火(其实是元阳外越,肯定有上面说的那些病情作依据);

  还有人脉象极大、强劲如石(这是元阳暴脱,也肯定有上面说的那些病情作依据);

  也有人身体很热(这里有三种情况:一种是元阳外越,身体一定不会痛也不会渴,没有外感的症状;一种是产妇失血太多,阳气没有依附;还有一种是吐血伤阴,元气没有依靠,吐的时候气机向外发散,元气也跟着往外跑);

  有人满口的牙缝都流血(阳气虚不能统摄血液,血太多了就会向外越);

  有人气喘急促、咳嗽痰多(肺是清虚的脏器,容不得一点阴气,现在心肺的阳气不足,所以控制不住僭越在上的阴气。这里的阴气指的是肾水肾火,这条说的是内伤);

  有人大小便不顺畅(阳气不足不能运化阴气,肯定有上面说的那些病情作依据)。

  火神派以善用附子,多是辨出了这些类似实火的虚火证,诊断不明的医师以滋阴之法,自然越治越糟糕,而大量用桂附干姜则是恰恰对症,所以外人看了之后觉得很神奇。

  而郑氏不仅论阳虚,对阴虚一样有深入研究。

  通常阴虚的人,阳气会自然旺盛。阳气旺就会火旺,火旺会导致水亏,这就是阴虚的原因。

  表面出现的各种阴证征象,类似阳虚的症状,都可以用这个方法来辨别,绝对不会错。

  阴虚的病人,一定会面红、唇红,精神头足,睁眼睡不着,嗓门大,口臭,喘气粗,身体轻,怕热;

  二便不顺畅,口渴想喝冷饮,舌苔干黄或黑黄,没有津液,舌苔上满是芒刺,烦躁,说胡话;

  或者潮热、盗汗,干咳没有痰,不停地喝水,六脉又长又有力。

  这些症状,都是阴虚的真面目,用药就应当滋阴来抑制阳气。

  不过,也有一些症状近似阳虚,比如,有脉象潜伏不见,或者像丝线一样细,好像阳虚到了极点。有四肢冷得像冰一样,好像阳气断绝了。有突然呕吐、腹泻,出大汗好像阳气脱了。有想说话却说不出来,好像气被夺了。

  曾经有火神派宣传会,大会场现场演示,给患者服用附子,当场暴毙,应该就是辨证不精,将近似阳虚的阴虚证当做了阳虚,投之附子,立毙。

  郑氏以善用附子着称,但其着作并无偏颇,《医理真传》有云:“按阴虚症皆缘火旺(火即气),火盛则伤血,此千古不易之理。

  后贤专以火立论,而阴虚症之真面目尽掩矣。仲景存阴、化阴、育阴、救阴之法俱废,无人识矣,今特证之。”

  附伏火说:

  世多不识伏火之义,即不达古人用药之妙也。余试为之喻焉:如今之人将火煽红,而不覆之以灰,虽焰,不久即灭,覆之以灰,火得伏即可久存。

  古人通造化之微,用一药、立一方,皆有深义。若附子甘草二物,附子即火也,甘草即土也。

  古人云:"热不过附子,甜不过甘草"。

  推其极也,古人以药性之至极,即以补人身立命之至极,二物相需并用,亦寓回阳之义,亦寓先后并补之义,亦寓相生之义,亦寓伏火之义,不可不知。

  而李介宾这次用来治疗复发性口腔溃疡的方子,选方是甘草泻心汤,而加肉桂、附子,就是有感郑氏伏火之说,得附子、甘草之妙。


  (https://www.24kxs.net/book/2692/2692644/11110922.html)


1秒记住24K小说网:www.24kxs.net。手机版阅读网址:m.24kxs.net